只有累積,沒有奇蹟

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

[筆記] 商業思維學院 - 學習永動機

前言
在上一堂 商業思維學院 - 技術工作者的商業思維 91 分享了技術人的商業思維與自己職涯的發展過程,自己在 fb 社團不要臉的分享了課程心得後,有幸參與到線下主題講座「學習永動機」,在一開始 91 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了解主題背後的涵義。大家都知道飛機是萊特兄弟發明的,某天第一次看到飛機在天空飛的人問萊特兄弟,「為甚麼飛機能在天上飛 ?」 萊特兄弟回答因為飛機沒空掉下來。這跟學習一樣,要怎麼樣一直持續的學習才能進步。接著在詢問大家「知道複利是甚麼嗎 ?」,簡單來說就是本金投資,獲利後在投資在本金。這東西就像永動機一樣,是個持續的循環。這一場主要圍討論內容如下
目標正向迴圈
如何學習
如何變強
在這場分享中 91 透過因果迴路圖 CLD (Causal Loop Diagram) 向參加的同學說明其因果關係,以下圖片為小弟聽完整場分享後整理的懶人包
3/24 更新懶人包內容,感謝 91 給予建議與回饋與建議 :)

目標正向迴圈 CLD
首先要定義一個學習目標,每個人的目標會有所不同,可能是為了鑽取更多的錢,可能是讓自己有成就感,也可能會是快樂 在場同學都很直接地提到是為了賺錢;舉例來說你的目標年收入可能是 200w,目前的年收入是 100 萬,這之間的 gap 就是目標與實際(收入)的差異, 要如何彌補這之間的差異,可能行動計畫會是規劃額外的工作量來達到,額外的工作不會平白無故地自己被完成,因此需要額外的工作時間來處理 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來消化,可能會利用下班時間來處理額外的工作,才有機會達到你的目標,每個人時間都是固定的每天都只有24小時, 如果做一件事情要花兩個月才能完成,在一年內完成的比例就會降低,實際完成的工作成果就會相對變少,因此實際增加的年收入也會受影響(少) 最後實際增加的年收也不會變少,無法達到自己所訂定的目標,
反思 : 為甚麼沒有辦法增加年收入? 
有沒有辦法降低與目標的差異 ? 時間是最大的限制之一,也可以回想一下為什麼工作要花那麼多的時間 ? 可能會是工作流程有浪費或是工作效率沒有那麼好 如果有 run Scrum 應該有聽過 retro 的事件,在專案結束會有 After Action Review(AAR) 或是定期進行個人的復盤,提高自己或是團隊整體的效率,

切入點 : 額外的工作時間
首先,可以從需要額外的工作時間切入,思考自己在這方面可以調整甚麼或是做甚麼,如果在進行需要額外的工作花費的時間越多時,你可以在工作外可支配的時間就用少,舉例來說,當你把時間全部投入在工作上,會導致工作以外的時間變少,那麼可能會在這死循環繞不出來,上班被榨乾,下班只想放空滑手機耍廢;如果可以撥出 10% 的時間,進行改善效率的活動,例如進行個人的復盤思考如何改善/提升自己、AAR、RETRO,上課或是參加 Meetup 講座,改善工作效率的活動越多,也更有機會提高工作效率,當工作效率提高,完成單一工作所需要的時間也會變少,總共需要的額外的工作時間也會變少,舉例 : 本來有三個工作要進行,需要額外的工作時間是八個小時,提高效率後現在只要兩小時就可以完成,總共需要的時間就會變少。
反思 : 如果你是一位伐木工,你的斧頭多久沒有磨了 ?

切入點 : 增加工作效率
使用工具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工作效率,在初期可以使用免費的工具,當隨著迴圈不斷變大年收入開始變多時,可以選擇付費的工具節省更多的時間 找到合適你工作或是學習的工具及服務,就可以開始啟動這增強迴圈。91 分享在他工程師階段時期,他會思考如何找到免費的工具在每個月賺500美金; CTO 會花費1W在工具來賺10W美金,這就是他與 CTO 最大的差異。這些道理大家一定都知道,但差在個人願不願意花錢買工具剩下時間造成正向迴路, 是現場有很多朋友寫 C# 的,可能都聽過 Jetbrains,大家一聽到 Jetbrains 可能覺得工具很貴像是 Rider 一年要 139 美金, 但有沒有想過 139 美金換算下來可能比一天一咖啡還便宜,更不要說工具替你省下的時間與帶來的價值。這裡讓我想到搶救婚姻三機, 洗碗機、掃地機器人、烘衣機,家事少了,家庭更和睦了(大誤
當工作效率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及也使用工具來節省時間,那麼還有甚麼可以調整的呢 ? 
切入點 : 提升額外工作量的產值
提升額外工作量的產值(價值),也就是花同樣時間做完更有價值的工作,可以賺到一樣的錢需要的時間也會跟著變少,也就是上次 91 分享的內容, 在工作外的時間嘗試高變現與綜效,像是參加社群建立連結,撰寫部落格賺取廣告等工作之外的事變現,

透過以上說明,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其中的因果關係,另外也提醒大家當踏出第一步某個迴圈轉起來後,將所賺到的利息在投進去本金滾 而不是把利息花掉,那麼後面可以做的事情就會越來越多,這樣正向迴圈就會越來越大。


學習
IPO 模型 > Input Process Output
首先學習會先有輸入 ,學(輸入)的東西越多,可以輸出的東西也就越多,再透過反饋讓自己更進步,就像 91 在極速開發課程中常提到的一個重要觀念, 你快不起來是因為不覺得自己慢;沒有學到東西是覺得自己已經會了,就不會額外再學習更多東西; 輸入的來源分為兩部分,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(知不知)跟知道自己不足甚麼(知不足)。
輸出部分,如果將學到的東西輸出到社群,可以得到 feedback (失敗也是一種 feedback)就可以學到更多東西; 另外也可以透過 Mentor 得到更多 feedback。
知不知 : 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甚麼東西是很困難的,大部分的人處在自己不知道什麼東西,要靠外在的輔助,例如 透過 pair program 寫程式,從跟你 pair 的人得到自己原本不知道的東西 透過看書,了解更多基本知識或是成功者的經驗會是什麼 透過參加研討會,學習到改善流程上的好方法
反思 : 在學習的過程中,怎麼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? 怎麼把不知道的事情變知道 ? 怎麼把做錯的事情做對 ? 怎麼把做完的東西做好 ?

個人補充
在聽到知不知讓我想起在前公司 T 社聽到的觀點有點類似,可以透過不同等級定義來了解的程度,我常應用在面試時與面試者確認技術是否熟悉
舉例來說團隊在 cache 的解決方案會使用 Redis,我會想了解面試者過去的經驗中 cache 用過哪種
如果面試者回答沒聽過,我會定義在不知道,不會用 (I don't know , I don't know)
如果面試者回答聽過,或是在文章上看過但沒實際使用過,我會定義在知道(聽過),但不會用 I know , I don't know
如果面試者回答使用過,就會透過更多問題來釐清其(I know , I know) 理解程度
請面試者與我們分享 Redis 提供哪幾種資料型態,分別使用的情境是什麼 ?
如果有說明出來,會再了解過去使用哪些資料型態 ? 為什麼要這樣用,在使用上有哪些限制是要注意的 ? 當 Redis 掛掉了怎麼辦
透過這些問題了解他熟悉程度,來定義是屬於略懂還是真的有經驗。

自己在學有興趣的事情時也會用類似的衡量標準,來看自己是否真的對於該技術是熟悉的 ( review 發現自己其實會的很少 XDDD)


學習階段
資訊的來源是資料,透過蒐集與過濾將資料轉化為有用的資訊;在透過系統化的整理將資訊整理為自己的知識 像是學院交流社團中很多同學會把上課內容內化,嘗試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整理為筆記或是一張圖,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過程; 知識變為技能這一塊就是大家需要加強的一塊,要持續的練習與應用在實務上,而且要持續改善才有機會轉為技能。技能沒有轉化為價值是很可惜的 就像是兩周的 sprint 完成後市場不買單是一樣的道理,因為產出內容並沒有對市場帶來價值,才會得到市場或是客戶的 feedback。 91 分享他在看書時不會一次看完整本,會看完一段時停下來思考如何與自己的技能做連結,開始嘗試動手做些東西得到 feedback;就像過去瀑布是開發可能 就像過去瀑布是開發專案可能規劃兩年完成,開發了第三個功能後發現市場不買單,如果可以選擇不做什麼,通常價值比你要做什麼來的高(減法)。
如何獲取資料源呢 ? 
有些人可能會 follow 大神的 twitter,這好處是他們會將資料整理成資訊,這樣可以省下你過濾的時間; 可能會追蹤特定人士的 twitter 或是訂閱 RSS;訂閱喜歡領域的電子報或是 InfoQ 文章;91 分享自己想要學新領域的知識時, 會先看朋友中有沒有人是這領域的專業;或是找該領域社團是否有管理員或是活躍人士,尋找適合當你 Mentor 的人, 下一步會試著整理資訊
  • 為什麼想要學這些東西
  • 自己的背景
  • 目的是什麼
  • 目前對該領域了解程度
說明以上資訊後接著會請大家推薦三本書給我,或是了解該領域的經典書有哪幾本,透過書系統化的整理後可以針對有興趣的章節作深入研究, 接著在將學習到的東西輸出到社群,不輸出就不會有 feedback 就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對的。

如何變強持續改善 (CLD)
91 分享透過幾個維度怎麼樣思考與發現自己不足的地方,這裡也使用系統圖來做說明

B1 : 變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接受挑戰,怎麼樣持續變強就是永遠挑比自己能力多一點的挑戰; 有了挑戰就會有想要改善的驅動力,驅動力越強改善效果越好,在這過程中能力也會因此提升,可以迎接下一個更難的挑戰。 這與 遠離舒適圈 by 何飛鵬提到的觀念不謀而合。這是第一個正向循環。

R1 (速度): 下一個可以試著挑戰{完成工作需要的時間}變少,同樣一件事情原本可能需要一小時,挑戰能否在40分鐘內完成;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時間越短, 挑戰越大,就需要更大的改善;當你完成這項挑戰也就代表自己變強了,可以在預期的時間內內完成,可以在挑戰是否可以再更快完成, 這個迴圈主要的挑戰是速度,在已知的知識裡增加熟練度,可以透過練習或是使用工具來達成。

R2 (技能深度): 解決問題的難度越高,挑戰也就越大。改善之後可以解決問題的難度就可以再增加,就可以解決越來越難的問題。 這個迴圈主要的挑戰是技能的深度,舉例來說,像是可能很多企業都在做晶片,但沒有辦法像台積電做得那麼小;這幾年大家都在研究電池,但沒有辦法做得像特斯拉那麼好;

R3 (廣度): 跨領域,要怎麼跨領域的幫助與工作有交集的人,跨的領域越多挑戰就越會大。這個迴圈主要的挑戰是廣度。

R4 (品質): 當你完成任務品質越好,挑戰也就越大。這個迴圈主要的挑戰是做事的態度,舉例來說,當你想到小籠包會立刻想到鼎泰豐,相信很多文章報導都有提到過鼎泰豐對於品質的要求, 連續五年獲得米其林一星,一樣的小籠包可能價格上就是比別間貴一些,當你在品質上做出成果,就不用在價格上跟別人比價與CP值。 當你去面試的時候,當你的能力與另外一位候選人差不多(錢也差不多),你的個人品牌就可能是另一個可以拿來比較的基準。怎麼樣把一個東西做到又快又好,這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>

R5 (責任): 責任越大,挑戰就越大,當可以扛的責任越大,所需要具備的技能可能就越多。這個迴圈主要的挑戰是影響力跟信任, 這兩點是最難也是最值錢的;91 也分享他的技術課程為什麼那麼貴還是被秒殺,是因為大家相信他上課的品質是業界最好的。

透過這樣子的持續改善讓自己越來越強,而且改善這條路是沒有終點的。


影片分享 & 火力展示
影片 : 學習永動機 - CLD 簡介核心概念
影片 : 日本最速仕事人,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上處理單一工作的時間改善極緻後的影片
影片 : F1換輪胎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37657177/
Tool : wox
類似 Mac 的Spotlight search功能,透過一個簡單的視窗快速找到檔案&應用程式,可以節省自己找檔案的時間。 可以想像一下,當你要搜尋筆電中 D 槽個人資料夾的特定 folder,流程可能是開啟我的電腦 > 選擇硬碟 D > 點選個人資料夾 > 點選特定 folder > 找到檔案 透過一個軟體可以省下找檔案的時間與步驟(至少五步)
2019 學習 Trello
Tool : Add To Trello


心得
這次線下課程結束後的大合照
    參加過 91 培訓課程的人都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講師的熱血魂,這種熱血的程度與線上課程相比感受是很不一樣的,這一場主要圍繞著「學習」出發。在第一個 Session 透過 CLD 以系統化的方式來分析設定目標後達不到的主要原因,從中找到可以改善關鍵點與讓"正向"迴圈越變越大的方向;接著再透過 IPO 模型分享學習的觀念與階段,這一段自己在聽的時候感受蠻深的,有些同事或朋友在聊天時常提到自己想要技術變厲害變強,但自己卻沒有太多行動計畫,或是期待自己上完課或是參加完研討會後"好像"就會某個技能了(睡夢羅漢拳?);透過 91 在本次的分享,不僅僅可學習到他是學習一個新知識(技術)的過程,從輸入到輸出在收集 feedback 的學習正向循環,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檢視學習上還有什麼可以精進與調整的地方,這也是自己參加這堂課最大的收穫 :)。

如果你對商業思維學院有興趣,可以點選 >>>> 這裡
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Copyright © m@rcus 學習筆記 | Powered by Blogger

Design by Anders Noren | Blogger Theme by NewBloggerThemes.com